談談沉淀池斜管填料頂部出現污泥的解決方法
某廠斜管沉淀池運行一段時間后發現:斜管沉淀池頂部會出現一層黃褐色的絮狀積泥,尤其是在沉淀池前端約10米范圍內。但沿著配水方向,現象逐漸減弱直至小時,沉淀池運行一周,該泥層厚度可達3~5cm,如果不處理將會逐漸加厚。隨著積泥的增厚,整個池面上將會出現許多氣泡,并隨著大大小小的泥柱上浮,該泥柱斷面尺寸規則(即呈蜂窩斜管填料的斷面形狀),但長短不一,長可達40cm。有的泥柱表面呈現黃褐色,有的呈現灰黑色。泥柱極易被出水水流打散流出溢流堰,嚴重干擾了后續的污水處理工序。
因存在此因素,該斜管填料池嚴重制約了生化系統發揮應有的設計處理能力,同時,斜管沉淀池每周進行一次降水位沖洗,不僅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勞動程度,也對后續的處理工序造成了影響。
分析原因
該池入睡為具有一定濃度的曝氣混合液,活性污泥中富含的微生物會逐漸在蜂窩斜管內部附著生長,從而形成厚度不易的生物膜,時間長了就造成斜管堵塞。
另一個原因是,該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,共設有40個泥斗,每10個泥斗為一組,排泥管線設計不合理,導致各個污泥斗的積泥未能回流或作為剩余污泥排放,長時間就造成積泥厭氧上;且隨著泥斗及緩沖層泥位的不斷升高,將會縮短污水在沉淀池內的停留時間,進而造成斜管頂端積泥及出水水質惡化。
解決措施
對斜管承托層重新進行加固和防腐處理;對污泥回流管線進行優化;控制進入沉淀池曝氣混合液的污泥濃度及溶解氧的濃度;定期清空泥斗;定期對斜管填料進行有效沖洗。
通過以上措施,斜管沉淀的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觀,但考慮到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,應參考相同或類似的工程實例在工程建設期就嚴格把關,監控設備安裝期的施工環節,進而確保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效。